从教师角度出发,看学校如何设计开发博物馆课程
2020年9月30日,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文件要求:“各地文物部门和博物馆要会同教育部门和学校,结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充分挖掘博物馆资源,研究开发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等系列活动课程,开发一批立德启智、特色鲜明的博物馆研学精品线路和课程,构建博物馆研学资源网络,发挥实践育人作用。”
博物馆课程是一门隐形的课程,具有教育性;博物馆课程是一门互动的课程,具有过程性;博物馆课程是一门探究的课程,具有实践性。如何开发好博物馆课程,让学生通过博物馆课程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博物馆课程不能只是参观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有综合类、历史纪念类、艺术类、自然科学类、专题类博物馆5300多家。目前,中小学生到博物馆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参观,参观的每个展览都有主题,每个主题又由若干板块组成。主题、板块、展品、线路、环境、讲解员构成了参观展览的几个要素。
目前很多博物馆课程,受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影响,主要的学习方式还是参观、听教师或讲解员的讲解。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学习目标比较分散,不能聚焦,对于学生来讲印象不深,收获不大。由于场地局限、观众过多等原因,学生容易遗漏讲解员的解说内容。往往学校费尽心思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生事后仅仅写一篇观后感交差了事,博物馆课程的学习功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学校应如何开发博物馆课程
博物馆课程应采用发现式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突出学生自身的体验、感悟,通过学生自己的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深刻体悟,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提升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的自豪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
学校要开发和设计好博物馆课程,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开发团队应提前实地考察博物馆,找准与学科课程的结合点。教师要了解各博物馆的藏品及展览特点,以及每年常规的自创展览和临时展览的主题内容,根据博物馆的特点选定与之联系紧密的学科进行课程设计。例如天津博物馆是一座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其收藏特色是中国历代艺术品和近现代历史文献、地方史料并重,现有古代青铜器、陶瓷器、法书、绘画、玉器、玺印、文房用具、甲骨、货币、邮票、敦煌遗书、竹木牙角器、地方民间工艺品及近现代历史文献等各类藏品近20万件,图书资料20万册。天津博物馆新馆常设《天津人文的由来》(古代天津)、《中华百年看天津》(近代天津)和《耀世奇珍——馆藏文物精品陈列》三个基本陈列,重点展示天津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意义和重要地位,以及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文明进程中积淀的丰厚物质遗存,同时依托天津博物馆历代艺术品收藏系统丰富的特色,组织《策划镜影》(古代铜镜展)、《砚拓》(古砚与拓片展)、《智启津沽》(严修与天津近代文化教育)、《聚赏珍玉》(中国古代玉器陈列)、《青蓝雅静》(明清青花瓷器陈列)等主题展览。同时每年还会组织十余个临时展览。
天津博物馆基本陈列
通过对天津博物馆的研究,我们发现天津博物馆的藏品和展览与历史、语文、思想政治学科(小学“道德与法治”)联系比较紧密。因此我们结合博物馆的展览,重点开发与“统编三科”相联系的主题活动课程,如展览板块《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扩》的内容与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一节的内容相联系,历史教师团队可以开发出相对应的主题活动或校本教材;又如展览板块《辛亥革命前后的天津》的内容可以与历史教材《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内容相联系,开发出相对应的主题活动或校本教材。这样就变听老师在课堂讲历史课为学生在博物馆直观地体验和感悟历史。历史不再是干巴巴的知识点,而是鲜活的人物、事件、史料。
第二,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博物馆课程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相关的历史结论,更要让学生知道这些结论是怎样得来的。教师应结合展览主题内容,聚焦展览中的某一主题,主题之下再细化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进入博物馆,一边思考一边探究,以问题为导向,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课程的学习。小组以2至3人为宜,小组成员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这些驱动性的问题可以用文字回答,也可以用图表、绘画形式来呈现。
例如,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参观天津自然博物馆常规展览《家园——生态》中的澳洲《活化石大陆》,教师在参观前确定重点问题——为什么以有袋类为代表的古老物种至今仍在澳洲繁殖旺盛?然后将这个重点问题细化为“袋鼠的形态特征、袋鼠的栖息环境、袋鼠的生活习性、袋鼠的分布范围、袋鼠的繁殖方式、袋鼠的种群现状、袋鼠的品种分类、袋鼠的经济价值、袋鼠的文化内涵”等一系列小问题。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带着任务学、带着问题学、带着思考学,学后有报告、有作品、有成果、有评价。
天津自然博物馆基本陈列
第三,应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将博物馆课程纳入学校整体的课程体系。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的“杨柳青年画”既是民间文化遗产,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青区实验小学开设了特色校本课程“杨柳青年画”,于是该校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博物馆课程“我是‘杨柳青年画馆’小导游”。该博物馆课程分为探究准备、实地考察、成果交流汇报三个板块。为了使年画馆的信息搜集更为有效,不至于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学生要在去年画馆之前通过寻访、调查、收集、整理等形式了解“杨柳青年画”的价值、年画馆的历史、年画馆的馆藏作品,为成为“杨柳青年画馆”的小导游或讲解员做充分的信息内容准备。此后,学生们带着问题出发,实地考察游览陈列馆,认真聆听讲解员对“杨柳青年画”的历史、传承人的故事、年画的介绍,在研学过程中认真观察,思考当一名合格的导游或讲解员应具备哪些条件和素养,这样一边解开自己心中的疑问一边完成研学探究任务单。最后是展现学生各阶段的活动成果,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完成课题和研学探究任务单,小组合作进行总结交流,形成研学旅行学生活动手册。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
通过博物馆课程的学习,学生们走出教室,走出校园,把博物馆当成学习的教室,把展品文物古迹当成学习的材料。学生的学习视野扩展了,思路拓宽了,就不再是被动的学习机器。
作者系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教研员
《中国教育报》2020年12月24日第11版
第四批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名单公布(内附全4批分省统计图)
点击在看,关注行业最新资讯▼